视频|以大家口述史展开广东文艺发展长卷
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12月12日下午,《大家·记忆: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口述史》在南方日报社首发,以“名家荟萃经典传承”为主题广东文艺名家口述史研讨活动同场举行。本次活动由南方日报社、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,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、南方日报出版社、粤海风杂志社承办。
广东文艺名家口述史研讨活动部分嘉宾合影。
文艺评论家黄树森,戏剧艺术家王佳纳,影视制片人、策划人董智勇等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,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东江,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会长陈希等多位广东文艺智库成员、文艺评论家齐聚一堂,围绕终身成就获奖者艺术成就、口述记录工程的意义与价值、粤产文艺精品出新出彩、广东文艺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交流研讨。
谱写广东文艺发展长卷
《大家·记忆: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口述史》一书,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14位老艺术家的成长经历、人生印记与创作心路。“它不仅是对这14位获奖艺术家艺术人生的真实记录,更是一部岭南文化的活字典、一幅广东文艺发展的长卷。”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、专职副主席高景海在致辞中说道。
无论是在哪个时代,广东文艺家始终能够心系家国,走在时代前列,用变革的精神、精湛的文艺作品记录时代、反映时代、讴歌时代。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,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艺发展的生动写照——
电影艺术家王静珠挖掘改革大潮中的新人新事,画家汤小铭在肖像画创作中刻画民族精神图谱,电影艺术家祝希娟拓荒出一部部反映改革开放的影视精品,民俗学者叶春生写就岭南民间文艺经典之作,舞蹈家刘选亮拾取散落民间的舞蹈瑰宝,画家林墉开拓岭南人物画霸悍美学风范,文化学者黄伟宗、曲艺表演艺术家黄俊英、粤剧艺术家黄壮谋、杂技艺术家宁根福、音乐理论家赵宋光等,老而弥坚,与时俱进……前辈名家艺术人生的点点滴滴,都在书中历历在目。
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佳纳。
“广东太宽容、太可爱了!我喜欢这块土地,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之分。”说起与广东结下的情缘,王佳纳话语里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。
董智勇也对广东充满了感恩。在他看来,这片文艺热土铸造了广东影视“黄金时代”,“讲真话、用内行,是广东文艺佳作迭出的秘诀所在”。
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董智勇。
“放眼全国,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被誉为广东本土文化的“掘宝人”,黄树森尽管已届耄耋之年,对岭南地域文化仍在提出新的思考。他建议广东打造改革开放主题博物馆,将改革开放证物作为中华民族的财富传承后人。
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树森。
“过去说起岭南文化,人们总是想到古代的岭南文化。其实,改革开放以来的岭南文化同样值得传播与弘扬。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会长陈希认为,文艺名家的口述史弥补了过去岭南文化研究不足。高景海进一步期待,老艺术家们的人生经历、创作历程与艺术感悟,不仅是岭南文化的缩影、广东文艺的瑰宝,还将成为激励后辈前行的精神坐标。
“与时间赛跑的人文接力”
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记忆方式,口述史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特征而为大家所欣赏。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储冬爱认为,口述史保存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个体温度,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从而为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广东文艺名家口述历史工程的开展,不仅记录了文艺大家的艺术成就,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成长经历、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。“在这里,艺术大家们用鲜活的人生和具体实践告诉我们什么叫‘德艺双馨’、什么才是真正的‘人民的文艺’。”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、副教授郑焕钊看来,口述史以鲜活的力量,成为传承艺术大家精神的生动教材。
《大家·记忆: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口述史》首发仪式。
从14位艺术大家的口述史中,人们还可以触摸近百年国家历史变迁、教育体制改革、艺术市场转型等历史的不同切面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、教授胡斌认为,口述史不但具有保存与纪念价值,还可以通过史实之间的互相印证加深研究,本书的跨界特色也为读者更全面呈现出广东文艺事业的发展面貌。
“雕刻时光、抢救历史,我想是这本口述史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”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创作研究院院长、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姚睿说。对文艺大家的口述记录,也堪称一场“与时间赛跑的人文接力”。在项目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,宁根福、汤小铭、叶春生、黄伟宗、黄壮谋、赵宋光等多位先生先后离世,为文艺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。
广东文艺名家口述史研讨活动现场。
口述史的出版也勾起了更多故事亲历者的回忆。“赵宋光老师做学问很复杂、做人很简单,他很单纯、很可爱、也很有天赋,直到去世前还在创作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。”星海音乐学院教授、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少明说。“很多人以为艺术只是才华,但汤小铭老师一直将画画视为学问去钻研。”身为汤小铭的女婿,青年美术评论家谢远清也对此感悟颇深。
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东江则建议,“广东文艺大家口述记录工程”未来可在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之外,面向更多成绩斐然的文艺名家开展,为广东文艺事业留下丰富的实录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杨逸
摄影/摄像:南方+记者 仇敏业
剪辑:南方+记者 陈文夏炒股配资平台安全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