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熊廷弼之后任辽东经略的是原兵部侍郎王在晋。袁崇焕一出关就烧了三把火,公开申明“我不惜命”,深得王在晋的倚重。第一把火:由于军令不严,一部分兵士酝酿结阵而逃,王在晋令袁崇焕查问,他亲自追截,立斩数人乃定。
然而讽刺的是,尼日尔的人民却能吃得起肉却喝不起水,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反,这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?
长津湖水库修建于1930年代,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,这个时间段的朝鲜半岛处于日据时期,所以,长津湖是日本人在朝鲜搞水利建设的产物。简单点说,长津湖是日本人主持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。
第二把火:当时明军仅驻榆关,前屯城郭不完,居舍未备,粮糗告绌,甲仗全无,十分艰难。王在晋令袁崇焕赴前屯安置辽之难民。他夜行荆棘虎豹中,四更入城,将士莫不壮其胆。他还主动要求领兵镇守前屯卫。
第三把火:天启二年(1622年)八月,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就款,阎鸣泰与袁崇焕受命出关歃盟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王在晋对他的评价是:“胆魄称雄”“志力并矫”,且“澡涤之襟”“光明之心”“迥迥逸群”“职心重之爱之”。
但是,袁崇焕对于王在晋这位只求守关、不图恢复的上级却十分不以为然,在两件事上与王在晋公开争执起来。
其一是援救十三山难民。自明军广宁溃败,后金大掠辽西,奸淫烧杀,义州人民奋起反抗,义侠杨三、毕麻子聚众数万于十三山,虽遭围困,但誓不投降。
他们多次派人到关内求援,而王在晋却置若罔闻。袁崇焕对此极为不满,他要求带兵五千,出戍榆关以东二百里之宁远城,策应十三山义民,进而派兵援救。王在晋终不理睬,十三山遂陷,逃归者仅六千余人。
其二是议筑关外重镇。当时熊廷弼、王化贞撤兵入关,后金并未尾随,关外唯有蒙古部驻牧。诸将遂议关外筑一重镇,以护关门。王在晋胆小朒缩,欲定此镇于距关门仅八里远之八里铺,并得到逃将邢慎言等人的支持。
袁崇焕等人坚决反对,提出应筑城宁远。王在晋不听,袁崇焕等即接连两次报告当时的首辅叶向高。叶向高闻后说:“这不能凭想当然做决定。”这时同为阁臣的孙承宗便要求出关阅视,相机而行。
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短线股票推荐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榆关王在晋袁崇焕侍郎王熊廷弼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